湖北,古云夢澤生成之地,河湖溝汊無以計數,自古就有“千湖之省”之稱。滾滾長江橫貫荊楚,1061公里的長江岸線資源讓這里因水而興,但也一度為水所困。
水多,則橋多。改革開放40年來,長江湖北段建成橋梁24座、在建13座,由一種橋發展到梁橋、拱橋、斜拉橋和懸索橋等多種橋,種類、結構型式豐富,技術先進、創新,湖北又有了“中國橋梁博物館”的稱號。
從手工鉚合到機器人焊接
長江流到武漢,受龜山、蛇山約束,形成最狹窄的河床地段。江面寬1126米,兩岸為堤墻所固定,寬度變化很小,形成龜蛇鎖大江之勢,是一個天然的橋址。長江上沒有橋梁之前,過江只能靠輪渡。九省通衢的武漢,十分需要一座長江大橋。
1955年,原武漢大橋工程局(中鐵大橋局前身)成立,武漢長江大橋開工建設。建橋時,沒有電腦等先進設備,中國和前蘇聯專家手繪上萬張圖紙,工人手工鉚合100多萬顆鉚釘。1957年,集全國之力建成的武漢長江大橋通車,成為萬里長江第一橋。隔斷我國南北的大江終于被系上了一條腰帶,天塹自此變通途。
上世紀90年代中期,長江湖北段江面上更加“熱鬧”,武漢長江二橋、黃石長江公路大橋、西陵長江大橋、九江長江大橋陸續建成通車。
1995年12月16日通車的黃石長江公路大橋,是交通部門在長江中下游興建的第一座特大型橋梁,也是由原交通部所屬企事業單位自主設計、施工、監理、建設的第一座特大型橋梁,掀開了交通部門建橋史上新的一頁,也拉開了交通企業設計、建設大橋的序幕。
“黃石長江公路大橋建設時,在主通航橋孔橋墩安裝了當時國內最先進的浮箱式防撞系統,可防范失控船舶撞上橋墩,相當于給大橋上了一道保險,也為后來的長江大橋防撞設施建設提供了借鑒。”當年參與大橋建設的黃石市交通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呂勇回憶道。
21世紀的前10年,長江湖北段建設了12座橋梁。2010年以后,長江上橋梁數迅速增加。在長江上能建這么多連續梁橋、懸索橋和斜拉橋,得益于自主創新和技術進步。
去年12月28日,武漢“最寬、最扛重”的沌口長江大橋建成通車。該橋“寬幅大跨、重載交通”的特征和“鋼箱梁疲勞開裂”等難題,給設計、施工、運營都帶來了重重挑戰。參與大橋建設的中交二航局五分公司項目部黨工委書記李潛軍告訴記者,建設團隊研發出比拳頭略大的U肋焊接機器人,并在主塔塔梁連接處設置粘滯阻尼器,提升了鋼板的抗疲勞性和橋梁抗震性能。
今年4月16日,湖北省在建的2座長江大橋再傳喜訊,石首長江公路大橋南岸234米主塔成功封頂,宜昌白洋長江大橋主橋墩即將封頂……一座座長江大橋,跨越大江,見證歷史。
施工質量終身負責 橋梁健康實時監控
8月8日,伴隨著一節重近500噸的鋼箱梁與已架設梁段精準匹配,武漢青山長江大橋成功完成主跨首節鋼箱梁架設,標志著大橋建設正式進入攻堅階段。
長江上橋梁越來越多,交通運輸部門和施工企業越來越重視品質和安全問題。
記者在青山長江大橋看到,每片T梁腹板上都張貼著一張醒目的二維碼“身份證”。拿手機一掃,梁號、梁長、預埋鋼板、澆筑時間和人員等詳細信息一目了然。二維碼信息還將作為竣工資料移交給業主,日后若出現任何問題,有證可查可追溯,對質量終身負責。
為了解決“重建設、輕養護”而引發的橋梁病害和惡性橋梁事故問題,湖北省交通投資集團運用“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及三維全景等新型技術開發了“高速公路橋梁群健康監測系統”,并在5月正式投入運行。系統主要對橋梁的車輛荷載、應力、索力、主梁撓度、振動等14個參數進行實時監測,同時對監測數據進行分析和預警,確保橋梁健康運營。
“一座長江大橋,方便一片交通,帶動一處經濟,凝聚無數人心。”湖北省交通運輸廳主要負責同志表示,壯大湖北橋梁建設品牌,也期待業內能瞄準湖北制造業轉型升級重大戰略需求和未來產業發展的制高點,引領湖北橋梁科技創新從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推進湖北由交通大省邁向交通強省。